德育天地 moral education
  
第17周国旗下的讲话: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求学经历 ——纪念毛泽东诞辰125周年
来源: | 作者:id1711071 | 发布时间: 2019-01-03 | 1189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老师们、同学们,早上好!

在125年前的12月26日,在湖湘大地,在湘潭韶山冲里,诞生了一位后来主中国沉浮,换日月新天的伟人。大家都知道他是——毛泽东。毛泽东后来参与缔造中国共产党,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,建立新中国等一系列丰功伟绩,无需我来多言。所以今天的朝会,即将迎来毛泽东诞辰125周年之际,我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求学经历,与君共勉!

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,8岁时,他父亲送他进了农村的私塾读书,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,他一读就是6年。毛泽东自己后来说,他当时并不喜欢那些典籍。虽然不喜欢,但他却是极为好学的,学习起这些不喜欢的东西也极为认真,这使得他从小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,因此,在他以后的生活中,他的谈话常常涉及诸子百家的语录,无论是后来毛泽东那些充满智慧的宏篇论著,还是那些大气磅礴的诗赋文章,都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辉。书读的越多,毛泽东就越感到知识的匮乏,为此,他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,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:

天井四四方,周围是高墙。

清清见卵石,小鱼囿中央。
只喝井里水,永远养不长。

毛泽东决心走出家乡,走出封闭式的私塾学堂,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,到那些新式学堂学些新知识。但是,讲求实用的父亲却不想让他在学堂里呆得太久,尤其是不喜欢他总读那些没有用的“闲书”。他父亲的理想是那种典型的小地主理想,自己没有什么文化,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得更好一点,这种学得更好一点是学会做农活记账,再到湘潭给一些粮商当学徒,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。对此,毛泽东极力反抗,因为他实在不想一辈子小富即安,永远做个井底之蛙。他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极大支持。为了能继续求学,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长辈、亲朋和好友去当他父亲的“说客”。最终在母亲的极力支持下,父亲终于同意让他继续求学,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。临行之前,毛泽东改了一首诗,夹在父亲的账本里:

男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
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

表达了自己立志求学的决心。从此,毛泽东离开了小小的韶山冲,也开始了他一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。

初来东山学堂,毛泽东立即显露出他的才华。在入学考试的作文题“言志”中,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。老师赞赏他“我们学堂多了一名救国人材”。在东山学堂,毛泽东感受到了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,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,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,在这里他的思想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。1911年春天,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,贺岚冈对毛泽东说,愿意带他前往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。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学习时光。初到省城,毛泽东视野大开。他除了读书,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,并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——走向革命民主主义。在长沙,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《民立报》,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,并被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深深吸引。不久,辛亥革命爆发。毛泽东异常兴奋,决定投笔从戎,投入长沙革命军。他没有参加学生军,而是投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。然而,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。毛泽东倍感失望,决定退出新军,继续读书,以探索新的思想。

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,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。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实业、警察、法政、商业等专门学校,都不满意。1912年春,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。毛泽东在这所学校也是只读了半年,因为他觉得这种学校所开的课程也实在有限,远不能使他满足,所以他决定退学。

毛泽东对他认定的事情,是敢于采取哪怕是惊世骇俗的行动的。1912年7月暑假前,毛泽东不顾老师、同学的劝阻,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省立一中。他觉得上这个学校还不如自学好,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庞大的自学计划,每天从寄住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,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。

从这时起,毛泽东风雨无阻,每天图书馆一开门,他就进去,中午吃两块米糕,直到关门才离开。事情果然如毛泽东所愿,在他自学的这又一个半年里,他按照自己想法和计划,学到了很多,思想再次得到升华。在这里,他读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书籍,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教材,近代启蒙思想家、科学家、经济学家卢梭、斯宾塞、孟德斯鸠、亚当·斯密、达尔文和约翰·穆勒的著作。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,站在那儿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它。这时的毛泽东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有多么大,世界有多么大。毛泽东自学的这段经历,对他人生的影响极大,影响到青年毛泽东后来思想发展的方向。

就在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意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,并深感“极有价值”的时候,远在家乡的父亲得知儿子在长沙“无所事事”,告知毛泽东,如果他不回学校学习的话,就拒绝继续资助毛泽东。毛泽东决定重回学校,继续求学。

经过慎重考虑,毛泽东决意报考师范学校。因为毛泽东觉得开启民智,必须从教育入手。1913年春,毛泽东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。次年春,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,这一次,毛泽东没有“见异思迁”,而是安下心来,用五年半的时间接受了一次完整的师范教育。

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,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,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问题,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的青年。

在一师,毛泽东遇到了许多像杨昌济、徐特立这样的好老师,他们的人品和学识都给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。杨昌济先生,被毛泽东称为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”,“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”。 可以说,毛泽东在一师读书五年半,始终从这些恩师那里受益终身。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的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学习方法。所谓“动笔墨”,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,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,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。读书必动笔墨,这是毛泽东一直保留着的一个学习习惯。一师学习期间,毛泽东每天写日记,读报写摘记,读书写笔记、作眉批。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三类,一类是课堂随记,一类是文章摘录,还有就是课后自学的笔记。读书笔记做得尤为精细,包括了自己的见解,例如“此语不详”“此说终觉不完满”“此节不当”等。有的批注长达800字,还有一些标记着“一读”“二读”的字样,这都充分表明毛泽东读书治学的严谨态度。他博览群书、深思钻研,从而能兼容并蓄、采众家之长,这对其以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养成的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了几十年,在现存的其阅读的大量书籍中,我们还能看到毛泽东读书时留下的斑斑笔迹。

这个时候,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。他既善于“静中求学”,为此可以一个人跑到山林里,静静读书,也能够“闹中求静”,为此有时他特意坐在车水马龙的街心看书。毛泽东以他自己颇具个性的方式,如饥似渴地读书,除了认真地上老师们开设的课程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他还广泛阅读国文、历史、地理、哲学,还不间断地阅读报纸和新来的书籍。在学校,毛泽东几乎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一个,洗漱之后,就到自修室读书。课余时间他不是到阅报室看报,就是到图书馆找书,大家睡觉了以后,他还常常在饮茶室和走廊等处看书,因为这些地方的灯光是通宵不熄的。一师时的毛泽东,不但贪婪地读书,而且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,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分析和解剖世界,他读书的兴趣总是和对时势的关心结合在一起。1915年以《新青年》为号角的新文化运动,以其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崭新思想影响着毛泽东,他随即成为《新青年》的热心读者。1917年4月1日,24岁的毛泽东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,此文并非就体育论体育,而是从国力弱,“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,此甚可忧之现象”的高度谈起。  

这期间,毛泽东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书斋里的学问,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样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,在不断地影响着毛泽东、改变着毛泽东。这时的毛泽东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变动。1915年,毛泽东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学生运动; 1917年夏,他利用暑假和一位朋友徒步九百余里,足迹遍及五个县,花了一个多月时间,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。毛泽东特别崇尚这样的社会调查,认为它既是“锻炼筋骨”,更是锻炼意志。这也深刻的影响了毛泽东后来的观点: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。1917年冬,他和几个朋友发起组织“新民学会”。新民学会”的宗旨,开始是“革新学术,砥砺品行,改良人心风俗”。随着实践斗争的发展,到1920年,改为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。这个学会后来成为革命群众运动在湖南的核心力量,许多会员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,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1918年6月,毛泽东从一师毕业,毛泽东的学生生涯结束了。回顾毛泽东的学生求学生涯,正如他自己所回味的那样: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”而后,风华正茂的书生少年,逐渐成长为共和国的伟大领袖,并且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所想的“开启明智,从教育入手”,所以他对青年学生说要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青年学生要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”,因为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;当学习遇到困难时,他教导我们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攀登”,因为“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”;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,“读书看报,每天都不能少”“一天不读报是缺点,三天不读报是错误”,更要行万里路,去搞社会调研,因为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;毛泽东更是以身作则,主张终身学习,说“我活一天,就要学习一天,尽可能多学一点,不然,见到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哦?”毛泽东也对于青年学生寄予厚望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。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,正在兴旺时期,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的太阳。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。”所以,同学们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,国家的未来,民族的希望在在我们更在你们身上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,好好学习,莫负青春好时光!



1714班班主任  龚守义老师

2018年12月24日

联系我们 CONTACT US
  

湘钢一中  

邮政编码:411101

学校地址:湘潭市岳塘区峨嵋路